QQ咨询
咨询热线
139 2948 1202
微信咨询
免费电话
新零售两大心态:找出路或者抄近路?
发布时间:2018-05-02 15:16:00来源:easyder
今年的五一,可能已经是属于新零售的节日。
被阿里奉为新零售样本的盒马鲜生,在北上广深等10座城市的新门店同时开门迎客;
网易考拉在杭州推出了首家线下实体店,用300平米的面积打造“海淘爆品店”;
京东牵手统一石化,试图让京东X无人超市走进一家家线下加油站;
而除了这些电商巨头们的小动作,几乎每天都有打着新零售旗号的线下店开张,和新零售相关的干货分享一场接着一场……
应该说,新零售概念的走红有点意外,马云在云栖大会上的“随口一提”,迅速取代电商成为新的创业风口。但新零售的出现又是意料之中的,线上流量红利的见底让每一个电商从业者深受其困,阿里、京东等自然冷暖自知,并坚定不移地将战场从电商逐渐转移到新零售,一轮新的对垒阵势已然形成。
新零售的两大心态
佛教里有句话叫“相由心生”,正如前面所提到的,新零售的出现有时代背景,也有玩家们各自的考量,或许可以归结为两大心态。
一个是找出路。
电商行业的从业者集体回归线下,流量成本是较核心的原因。好比说2014年京东的获客成本是82元,到了2016年已经攀升至148元,而线下的边际获客成本一直维持在比较平的状态。或许线下谈不上所谓的红利,但当线上流量成本压力凸显的时候,线下渠道重新成为香饽饽是无可厚非的。
这一点品牌方比渠道方有着更为真切的感受。比如说在2015年之前,手机市场还流行着互联网思维制胜论,可到了2016年初,OPPO、vivo的销量陡然上升,小米、魅族的表现却难言差强人意,随后便是小米疯狂在线下开设小米之家,华为拿出了“千县计划”,彼时不被看在眼里的三四线城市,反倒成了出货量的稳定来源。
在品牌方看来,线上流量成本和线下渠道逐渐接近,加上居高不下的营销和推广费用,互联网的优势逐渐式微。但在渠道方的眼里,试图在线下找出路,以改变流量红利见底的现状。出于这一心态的阿里和腾讯,有着较为激烈的反应,阿里相继借助投资或者收购的形式,将饿了么、联华超市、新华都、苏宁、银泰等招致麾下,归属腾讯阵营的则有京东、永辉超市、美团、步步高、沃尔玛、海澜之家等,俨然一副枕戈待旦的景象。
线上生态化的商业逻辑被应用到新零售,正确与否暂且不论,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已经板上钉钉,由此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优化也是大多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。
另一个是抄近路。
有关电商格局几近板结的说法并不新鲜,但电商这个赛道上却从不缺少新来者,跨境电商里的网易考拉、洋码头,ODM模式起家的网易严选、小米有品,以及异军突起的拼多多……在这些搅局者眼中,新零售不失为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就拿消费升级这个事情来说,新近崛起的电商平台几乎全部聚焦于此。按照瑞士信贷银行《全球财富报告》里的数据,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3.85亿,2022年有望增加到4.8亿,诸如跨境电商等仍然位于巨大的增量市场中。似乎有必要从其他角度来解释网易考拉等涉足新零售的原因,可能是整个电商产业的与时俱进,更多的可能是完成场景的搭建和生活方式的输出。
抄近路的心态决定了新零售布局上的“单点突破”,京东、阿里相继发起了“百万小店”计划,网易考拉的“海淘爆品店”很难遵循这样的轨迹。倒是Zara的生存姿态更适合参考,对供应链进行高效整合,实现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,并使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。风投女王徐新对LifeStyle的青睐大抵也是基于此。
不过网易考拉们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玩法,线下店的上架商品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根据用户的消费数据,从全球数十万款进口商品中精选出来,并随着数据的更新定期更换商品。这不失为提高坪效的巧妙方式,同时也点明了线下店在新零售布局中的定位,零距离的接触、使用、体验和场景化,完成用户占领和抄近路的目的。
对传统零售的改造仍任重道远,好戏也才刚刚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