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Q咨询

咨询热线

0769-23123199

139 2948 1202

微信咨询

关注易得公众号

免费电话

当前位置:首页>零售资讯>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,读懂中国零售机会(上)

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,读懂中国零售机会(上)

发布时间:2019-05-06 17:06:00来源:easyder

新零售可以说是这几年最具争议性的话题。从此前线上的流量分割,资本、巨头,以及创业者的视角,都在快速转移到线下,去挖掘新兴的消费场景和服务机会。一时间,社区店、便利店、折扣店等新兴的线下业态层出不穷。

 



相比中国线下零售的方兴未艾,人口结构相似的日本,经历此前几十年的经济腾飞,其实完整经历了零售业态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,在便利店等一些细分领域,甚至领先中国20年。

 

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去深入研究日本零售,就像坐着时光机来看中国零售的未来。但结合在中国复杂的具体情境下,很多商业形态其实需要更深入的思考,来找到背后的契合点。

 

经过十年电商洗礼,如何来看待中国零售现在所处的阶段?学日本零售,到底要学什么?从折扣店、便利店到渠道品牌,大创、堂吉诃德、7-11、松本清等日本标杆企业对中国当下零售的启发是什么?未来,中日零售会有什么样结合的机会?

 

围绕这些大家可能最为关切的问题,近日,野草新消费专访了日本消费领域专家房家毅。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,曾任职于日本J.P. Morgan和野村综合研究所,目前在国内从事消费投资,多年日本工作留学经验,让他对中日消费零售市场有着深入的研究。而在这次,他也将为我们系统全局地分享对中日消费的思考。

 

世界上有众多可以用来参考的国家,多一个维度,就离得出商业模式底层的精确解更进一步。美国和日本是最常拿来做参考的标的,虽然各个变量的属性相比中国有很大不同,但从定性角度,确实可以给中国商业未来发展方向一个指引思路。

 

我高中毕业后选择去日本留学,因受家庭生意影响,从小就对零售耳濡目染,所以在日本就很喜欢观察线下零售业态。

 



日本线下零售为什么比中国领先20年?

 

当时是2011年,微信刚出来,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程度还比较低,更别说零售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。其实日本也是,虽然它是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,但其商业化应用空间一直没有被真正打开,当然这里有很多内外部的原因。但单独看线下零售这块,日本相比于中国至少领先20年。

 

1、为什么是20年?我先给出我的一个推演逻辑:


线下零售渠道/业态的出现及演变逻辑,和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经济曾于1950s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。

 

但因一系列激进的生产运动,三年自然灾害,十年文革等影响,中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伤害(“文革”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。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%,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)。

 

1978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发展方针才开始从阶级斗争,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00年不动摇。

 

相比中国早期的阶级斗争为纲,日本的情况要好得多。二战后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,日本的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都处在繁荣期。因朝鲜战争的爆发,美国把军备制造基地放在了日本,并向日本输出大量技术。

 

彼时,众多日本制造业公司皆以军用标准向美军输出装备。使得日本在二战后,能够迅速吸收美国在前几次技术革命中积累的技术优势,为此后第三波电气,汽车技术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。

 

1950-1971年期间,日本出现了3个大的景气繁荣时期。工业升级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,国民收入,人口规模迅速提升,直接拉动了零售业的发展。

 

所以中国基本是在日本已经走入差异化消费升级时代之后,才开始发力自己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,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线下零售业态的发展。所以我认为,这可能是造成这一块中日有20年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。

 

2、为什么日本电商的发展势头比较弱?

 

日本零售业,包括整个日本社会对互联网科技在商业中的创新应用,其实是很理智地去看待的。

 

日本很注重研究和创新,但是日本的VC并不火热,这不矛盾。日本创新的供给侧,主要集中在大财团、制造业、TMT巨头手中,他们每年在R&D上投入大量资金,并在上下游资源上形成垄断。

 

所以,日本年轻人更愿意去企业中尝试业务创新、施展抱负,而不是自立门户。但日本的PE行业发展的还是很好。

 

因对服务意识的重视,以及大量传统行业过早进入买方市场,使得日本消费者,对待不成熟的创新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,和成熟模式带来的极致消费体验时,通常会选择后者。

 

拿电商具体来说,为什么在日本发展会比较弱势?

 

第一,电商在日本出现后,日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还不高,尤其在老年人中;

 

第二,电商的购物时效体验比不过便利店;价格上虽然绕过中间商,但相比日本众多已经形成供应链端到端整合的业态,也没有优势;

 

第三,电商配送物流必须要面对日本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。

 

所以电商在日本并没有起到像中国这样的作用和影响力,尤其在初期,但却为后期做omni渠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

 



3、中国电商崛起,对线下零售的影响

 

相比于中国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创新,日本现在的创新,更多是聚焦在能源开发、AI机器人等方面。相比于能更好的做创新的商业化变现,日本在战略眼光上确实更加长远,很多日本企业肩负社会责任,都在思考如何解决下一个大的时代,日本社会发展的核心痛点,做些great things

 

落到中国零售的发展阶段,80年代后中国的零售基础设施建设,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,90年代前后,很多外资零售企业进来,中国也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。因此对于2000年前的中国来说,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吸收发达国家商业和科技,打磨好基础设施,为下一波的自主创新做好准备。

 

但随着电商的出现,在当时中国的连锁百货,超市零售都还没成型的时机,两者都处在上升期,并在提供的一部分商品和服务上是高度同质化的,因此线上线下处在一个互相竞争的状态。

 

对模式的成本效率的优化,让电商可以拿出很多创新的故事,来否定陈旧的线下零售生意。而且可以忽略部分地理,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线上商业模式,在13亿人口的中国爆发力实在太强。

 

所以在之后十几年,除了便利店、社区店这类解决即时便利性需求的业态存在,其他老老实实打磨供应链,和线下人货场的连锁业态,都一定程度上被电商的快速发展所抑制。

 

这当然是中国的特色,但站在今天回头看,你会发现两者不该摆在敌对的状态,而应该是一个融合的状态,这样可能对实现未来omni渠道的愿景会更有好处。

 

所以你看现在中国和日本的零售企业,最终在做的都是一个事情:线上线下横向和纵向的融合。只不过一边从线上往线下走,一边从线下往线上走。但我觉得日本会在实现最终的omni渠道的愿景上更快一些。

 

但如果只看线下零售,中国往后走的话,7-11、大创用了40年做的事情,在中国可能就需要十年、二十年时间。中国依靠前端爆发力形成的势能,实在太强大了。

 

学日本零售,到底学什么?

 

1、日本消费变迁在中国各线城市的映射

 

现在中国与日本横纵向对比,到底该学些什么?根据日本零售业态变迁和孙正义时间机器理论,具体的点可以落到我画的一张图上。

 

首先存在地域性和社会阶层差异,才会出现时间机器。日本本身不存在大的地域性差异,多数人都集中在关西、关东。而且在1970年代,它达到了90%的中产阶级水准,可以说是一个特别不折叠的社会。

 

撇出互联网,根据城镇化发展水平,人均收入,人口密度,年龄结构等变量,线下零售业态在往前横向演变的过程中,会呈现一定规律,伴随着大的宏观周期,一些业态会出现得更快或者更慢一点。

 

如果放到中国,从一二线城市到农村,每一级之间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变量差异。因为中国确实是一个特别折叠的社会,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,在人口密度、人均收入等变量上,大概会领先十年(预估)。

 

当不同变量的值达到一个水准时,很多零售业态会伴随着出现,只不过长得可能和日本不太一样。而且中国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比较小,在互联网出现后,基本就消除了信息不对称,这导致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,在往下一个阶段演变的时候,速度会更快。

 

所以有一个现象,三线城市更愿意模仿二线城市,二线城市更愿意模仿一线城市,这和日本当时由较高阶层分化,靠阶层间的模仿最终形成一亿总中流的现象很像。

 

对于中低线城市里的一些有钱人,是渴望消费升级的。但在当地因受限于匹配他们消费能力的商品和服务缺失,如果选择不跨地域性发展差异,那互联网服务是一个很好满足他们消费升级的渠道。

 

如果选择跨越,就会产生消费迁移,这也会把某些服务业带火起来,这和大家之前去日本爆买是一个道理。

 



2、下沉市场的切入逻辑

 

现在大家也经常谈下沉市场的消费降级,其实下沉市场只是地域性和阶层分化的产物。

 

目前的中国离日本石油危机,泡沫经济破碎时期的消费降级还很远。只是一开始,大家注意力都是打消费升级,因为一二线的钱确实好赚。红利没了之后,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,其实现在处在调整期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低线市场虽然人均收入是一二线的1/3,但人口是一二线城市的三倍,而且可支配收入包括消费欲望都不弱,这么一算的话,低线市场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,这其实是个被忽略的市场。

 

包括最近拼多多起来,也不是因为消费降级,它所做的事情,就是先靠卖尾货触达到下沉市场的这批人。

 

所以,拼多多是以消费降级的逻辑切进去,一开始卖低价商品,低价是可以无视经济周期,地区和人群差异的,快速地把用户积累起来,然后再去做消费升级的概念。这个打法很对,现在拼多多也占据了整个下沉市场较大的份额。

 

我认为,要抓住下沉市场的机会,首先还是得先触达到这部分人,所以就看你怎么能切进去。一定要参照日本企业的话,那就是日本打消费降级逻辑的业态,比如折扣店、百元店、SPA业态,像堂吉诃德、大创,优衣库等。

 

它们的共同特征是,都诞生于石油危机的消费降级时期,一开始都靠卖尾货,靠便宜和性价比积累到一定用户量后,再给他们做消费升级。

 

只不过要像堂吉诃德那样,卖尾货也可以卖出花来,卖出变废为宝的能力,然后让商业模式进一步延展。比如应用到卖商业地产,做投资并购,变成价值投资。

 

现在中国很多针对下沉市场的新业态,都是在线上出现,这么多年电商的发展带起了物流,也确实能在保证配送时效体验的前提下沉得下去。但堂吉诃德,大创这种业态,在线下会更有优势。

 

因为线下的场对于卖尾货的赋能是更大的,在线上人们会过于聚焦尾货的价格和质量本身,还要考虑物流等其他成本,本来单价就低。除非做拼购,但还要有足够的前端流量才能不亏钱,现在线上流量获取成本那么高,这不是一个高投资回报的生意。

 

而像堂吉诃德,在线下创造的是一种娱乐性的购物体验,它卖尾货时,不是让消费者的关注点放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上,而是通过娱乐式营销,如压缩式地陈列,把一些商品没有头绪地摆在一起,给你一种挖宝体验。

 

包括人与人的互动接触,尾货商品拿到手中确认购买的安心感等,相比线上的场都会是非常大的优势。

 

这几点综合起来来看,你会发现,在中国线下,尤其在下沉市场,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,还有很多机会。


关注易得公众号,了解新零售更多快讯知识!



【版权提示】本文来源: 野草新消费作者: 张晓军易得网络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。未经许可,任何人不得复制、转载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版权疑问、身份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客服QQ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


时间 2019/05/060

上一篇:盒马鲜生首次关店,新零售告别野蛮扩张?

下一篇:从日本消费的过去与未来,读懂中国零售机会(下)